簡明:一、出處!
一、出處。
1. 原文:“江南桔江北枳”出自《晏子春秋·雜下之十》:“嬰聞之:橘生淮南則為橘,生于淮北則為枳,葉徒相似,其實味不同?!?/p>
2. 譯文:“我聽說這樣一件事: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,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權樹,只是葉相像罷了,果實的味道卻不同?!?/p>
后人遂用“南桔北枳”來比喻環境對人的影響,現代漢語中似乎用于貶義稍多些,形容某種事物因為環境的變化而“異化”或者“變質”。比如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登陸中國后,由于“水土不服”而明顯偏離了其“真諦”,就被形容為“南桔北枳”?;茨系慕蹣?,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為枳樹。比喻環境變了,事物的性質也變了。
二、原因。
1. 橘:橘子樹,常綠喬木,樹枝細,通常有刺,葉子長卵圓形,果實球形稍扁,果皮紅黃色,果肉多汁,味酸甜。
2. 枳: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莖上有刺,葉為復葉,有小葉三片,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,花白色,果實球形,黃綠色,味酸苦。也叫枸橘。
3. 橘和枳是兩種不同種類的植物,二者基因型也不同?!澳祥俦辫住钡恼f法實際上源于古人觀察不周而造成的誤會。早在春秋時期,我們的祖先就利用枳作砧木,橘作接穗嫁接繁殖橘苗。橘只能耐零下九攝氏度以上的低溫;而枳能耐零下二十攝氏度的低溫。當人們把枳作砧木、橘作接穗嫁接培育橘苗,從淮南移到淮北,由于橘樹忍受不了淮北冬季低于零下九攝氏度的低溫,橘樹地上部分凍死,而地下部分的枳砧卻安然無恙。當次年春暖花開時,砧木樹上的不定芽萌發長成了枳樹,過幾年就開花結實了。古人不明究竟,誤認為是水土條件不同導致橘變成了枳。
語音朗讀
免責聲明:本網所有內容(包括且不僅限于圖文音視頻)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,僅供個人學習交流分享。如侵害到您的權利,請聯系:m@yuexw.com